奇闻之一就来自吕祥,他一直是我们家最近的朋友,隔三差五来聊天,那个夏天他时不时地说到三联书店筹办生活周刊的事情,我一耳朵进,一耳朵出,全然与我无关。后来天气渐渐凉下来,这个话题的热度也降了下来,我记得似乎是因为投资之类的事情。到了转过年1995年,天气又热起来的时候,朱伟打来电话,问我在干什么。我在家当全职家庭妇女已经干了一年多了,新学期开始后就得回学校接着教书去。他说,那多没劲,还不如到《三联生活周刊》来。懵懵懂懂的,我居然是按照学??У娜掌?,9月1日,到生活周刊上班的。
最初的几次选题会上,我听着一群小姑娘、小小子兴致极高地汇报着他们四处搜集来的信息,有好莱坞某明星的什么事,有某公司的什么事,我如同坠入五里雾中:这些事一向
标签:
文化 |
在汉朝时《论语》有三个版本,流传的有两个版本来自鲁国和齐国,这两个版本被张禹合二为一,因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因此张禹版成为一般儒生所尊奉的读本。第三个版本是古文论语,传说是汉景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上发现的,当时只有孔子的后代孔安国研究它,一直并没有传授,因为当时谁都不能确定是否伪作,这一官司一直没有真正了断。我们现在所读的还是张禹的版本。
“儒”是何意对于后世儒学也是一段公案,章太炎说是求雨的巫祝,《说文》说儒是术士之称;胡
我每次看见数落北京城市建设的文章,心理都很矛盾,尤其是大老远地从飞机上落下地就开始说北京怎么变的这么丑陋没文化。说的虽然在理,但是在北京生活的人好像并没有那么水深火热之中的痛感,倒是显得热火朝天的兴奋。所以,要看一个城市断不能只看街面上的建筑,那是观光客的眼光。
有一个走南闯北的朋友说过一个段子,好像说到了几个城市的文化特点,他说,在广州你能看到的人有广东人、湖南人、江西人、北京人等等全国各地的人,在上海能看到是上海人和外地人两种人,到了北京就只剩一种人了,全是北京人,不管从哪儿来的,呆上些日子就都成北京人了。北京这种无所不包的包容力不同于广州之处大概就是它还有大锅烩的融合力。这大概就是北京的魅力了,所以北京虽然吸引了南腔北调的人,但都绝对都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嗓门。人都这么杂了,都放眼世界了,这时候如果您还指望这个城市有一个统一的风格,那除非我们把北京推倒了,重新按理想规划出一个。
可是谁想好了该把北京规划成什么样吗?这么杂的人,大家都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统
斯坦因与敦煌的故事,在今天重提,不仅有100年这样一个纪念性的时间点,更有可说的,其实是其中的复杂性——不同的历史观,不同的历史学概念,现代知识与古典知识方式的不同。谁能说中国不重视自己的历史,斯坦因很快就发现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知识,也没人能说中国人没文化吧?只是现代历史学的方法和观念在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建立,所以那些材料在现代历史学中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
一味的谴责斯坦因,或当时的官员,都显得是事后的觉悟。王道士一直被指责为“贪恋”,可是斯坦因的著作
1907年6月,考古探险家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带走了29大箱文物。斯坦因离开敦煌时的一幕场景集中显现了藏经洞文物的流散命运:斯坦因已经预知他将在欧洲得到他梦想得到的荣誉,那个藏经洞的发现者王道士则除了用斯坦因给他的捐款修整寺庙,还要忍受着内心的种种矛盾,这一点是斯坦因观察到的,同样被斯坦因记录下来的是他在敦煌城外受到了敦煌地方官们的盛装欢送,他们根本不知晓斯坦因带走了什么,即使知道了对其意义没有概念。此后,法国、俄国、日本等国的在中国新疆的考察队都没放过藏经洞?!抖鼗褪坊啊芳?,敦煌文物中国现存2万件,流散到世界各地的总数大约为5万卷,主要流散到英国、法国、俄国、日本以及德国、美国、丹麦、德国等。
藏经洞文书经卷及艺术品呈现的是敦煌的一度辉煌。自汉武帝,汉朝的版图扩大到河西,随后在张掖、武威、酒泉、敦煌设河西四郡,长城修到了敦煌西面,设立了玉门关和阳关。敦煌成了从西域进入中原的大门。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之后,这个地区相对萧条下来。明王朝在肃州西筑嘉峪关,敦煌被置于嘉峪关之外,从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道路改从嘉峪关到哈密,敦煌就不再是东西交通的中转站,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封闭了嘉峪
苏格拉底以清明的思想为正确生活的条件,他认为,世俗中的食物仅仅是为了解决饥饿问题,衣服的价值仅仅局限于遮蔽和御寒功能,对女人的需求仅仅出于生育的需要。这样的城邦生活,被他的对话者格劳孔感叹为“猪的城邦”。苏格拉底问,“缺了什么呢?”格劳孔答:缺躺椅、桌子、点心之类平常的文明用品。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指出,这种别有他求的城邦是“癫狂的城邦”。他所指的不是道德上,而是医学上的癫狂症状。2000多年后,同样被他的时代视为思想者的建筑师库哈斯在研究了现代大都市的典型城市纽约之后,作出的判断与苏格拉底对格劳孔的指责几乎相同——癫狂的纽约。他的定义同样不是道德意义上,而是有医学含义的癫狂。区别在于,库哈斯并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期待一个“真正的、健康的”的城市,他的对策是像读一首诗那样解读它,适应它,并服务于它。
2000年中,思想家们对物质生活的评判,终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被翻天覆地。
◎舒可文
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讲究享受的 男人和被阉割的男人之间建立了 一种关联,这
美学上至善至美的追求,很可能是意识形态上的巨大陷阱
看了《黄金甲》,又想起《十面埋伏》之后写的东西,好像还是那样:美学上至善至美的追求,很可能是意识形态上的巨大陷阱。
《十面埋伏》的看客们在纷纷赶进电影院一饱好奇之后,议论也纷纷地集中在细枝末节上,几乎很少有人能否认张艺谋作为导演在构造视觉奇迹上的才能。
视觉是各式各样的存在的汇合点,张艺谋早年学习绘画的经验背景和专业的摄影训练都一直影响着他在视觉造型和色彩上的努力方向。作为摄影师他拍摄的《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都有绘画中的视觉造型倾向,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他在视觉上的突破给电影注入了振奋人心的力量,但在专家今天看来那种突破其实是在绘画的层面上。
他有一篇讲《黄土地》的文章,题为《就拍这块土》,文章里讲到:“讲张力也罢,讲信息也罢,其实就是注重视觉的表现性,……挑选冬
贴上我在三联写的关于王朔的短文,没改过的——